為了保持室內通風
對外的門窗長期維持在開啟的狀態
帶來了空氣的對流
但也帶了來不少灰塵
赤腳走上木地板總是讓人覺得「沙沙的」
看到有潔癖的老媽不辭辛勞的每天打掃+拖地板+打蠟
如此的辛苦
就讓我想到前幾年很夯的「清潔機器人」
上網做了下功課
熱門主力大廠不外乎
資歷最久最大廠的 美國 iRobot Roomba 系列
號稱路徑規劃最聰明的 美國 Neato Botvac 系列
功能兼具但售價略低的 LG Hom-Bot 系列
所以就決定從這三家挑選
接下來又到慣列的需求列表兼淘汰賽時間了
1.不想要「隨機碰碰車」打掃方式
iRobot Roomba 系列立刻出局
但iRobot有耗材易買且副廠選擇多的優點
考慮長久使用的話
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2. 要有搖控器
緊接著沒搖控器的美國 Neato Botvac 系列也出局了
咦....就二點決勝負好像也太快了點
當然 Neato Botvac 系列 可以用USB升級軔體的功能太吸引我了
畢竟能不斷更新打掃路徑規劃的演算法
這對號稱有「智能路徑規劃」的打掃機器人是非常重要的
讓我在LG Hom-Bot與Neato間舉棋搖擺不定許久…
但最後讓我下定決定的原因如下:
- LG Hom-Bot 所提供的「Z字型模式」、「分區模式」、「螺旋定點模式」這三項打掃模式,看網路上的測試文好像滿實用的?
- 多點感應器應該能減少「隨機碰碰車」發生的機率吧?
- 雙鏡頭功能應該比Neato的雷射威一點吧?
- 底座可以加掛細抹布,好像滿實用的?
- 加長兩邊測刷好像滿威的?
- 訂購時剛好多送近千元的耗材&$$降了1k
- 第6點是24h到貨的優惠,比起同樣價格的網拍,用不滿意還能依法享有十天內無條件退貨的權利
結果好像第7點不滿意可以退才是重點吼..........
照慣列的上開箱圖
外盒
額外附贈的「細抹布」×2、「HEPA濾網」、「主刷頭」
盒內附的「加長邊刷」×2、「HEPA濾網」、搖控器、「外掛細抹布底座」、「細抹布」×2
主機本體與充電座
合體充電中
使用心得如下:
- 第一次充到飽約花3HR,除了第一次啟動外,每次掃完幾乎是直奔老家充電,沒有迷路。
- 分區打掃模式滿實用,看的出來有把我家分成客廳、玄關、餐桌&雜物間&走道、主臥&客臥等區域來打掃,30坪的空間約花了75分鐘掃完。
- 雖然有建議充電座左右前要留1.5m的空間,但我上圖的充電座左方的電風扇,除了第一次啟動時傻傻的騎上去卡在上面下不了,之後就再沒發生了。
- 中文語音還滿方便的,不用去看他的面板圖示,嫌它吵也可以直接按靜音。
- 打掃時音量不高,嫌吸塵POWER不夠時,還有勁速吸力模式可以選(當然也比較吵)。
- 機身高度8.9CM,桌下、床下平時不易清掃的區域也可進入
- 打掃完拿集塵盒、拆主刷頭,上外掛抹布架都很容易,機器本身有貼心的附上小刷子之類的小工具。
- 外掛抹布好像只能上「乾抹布」,導致效用好像不明顯,而且可惜是用魔鬼氈來固定,如果是用夾子固定,抹布改用3M 靜電除塵紙之類的,應該會更威。
- 有關障礙物及電線問題,因為事先有做功課,大略了解現今打掃機器人的瓶頸在那,沒事別挖陷阱讓它跳,這是最基本的道理。不想讓它跨過門檻去掃的區域(如廁所),我就直接把門關上;餐桌區的「椅腳陣」則事先排成一列。至於電線則是固定收納整齊別散落一地即可避免機器人死在陷阱區了。
- 沒有「虛擬牆」,讓它開工前,得手動把不想讓它清掃的區域做戰場區隔...Orz
無聊時,我還滿喜歡直接拿搖控器操作它亂跑亂逛,也許可以在上面加高弄個架子來端茶水...
除了有同樣的耗材贈品外
還多送了個小烤箱...Orz
3C產品果然是早買早享受啊
整體來看也符合最初設定的需求
我也懶的退貨了
以上心得僅供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